1月11日,过完元旦,离寒假就不远了,黄丽珍在高龙学子群发了通知,准备组织村里返乡大学生筹办今年假期的读书活动。
黄丽珍是万宁南桥镇高龙村高田村民小组村民,也是高龙书屋应生书苑的创始人之一。
坐落在乡间的高龙书屋应生书苑“藏”着田野的希望。陈先哲 摄
今年高龙书屋应生书苑将筹办第四届高龙村乡村文化节,基金会成员提前一个月便开始了谋划。
“2025年是蛇年,我们会做一个贪吃蛇的团队协作游戏。”黄丽珍说,他们计划请村里的青年唱歌暖场、祈福会、做猜灯谜等游戏,还会请来做手工、做黎药的姑娘,尊重和发挥每个人的爱好和需求。
这些年通过各种阅读分享活动,高龙村邻里关系变得融洽,孩子们逐渐爱上了阅读。
放不下乡愁的外嫁女
从高田读书会到如今的高龙书屋应生书苑,黄丽珍这么多年其实只做了一件事——提高村民的认知。
高龙书屋应生书苑一角。陈先哲 摄
2010年,黄丽珍结束了11年的沪漂,回到海南。
当她仔细观察起自己的老家,对比江浙沪农村地区的日新月异,感觉村里的一切仿佛停滞了一般。
村里的读书人都纷纷逃离了这里,大多只剩下老人小孩。留在村里的青年不愿外出打工,最擅长的是聚众喝酒,最开心的是河里捞两条鱼回家。
黄丽珍想号召外出的人建设家乡,努力了一年的她,满腔热忱得不到回应。
黄丽珍自己是一名70后,她想到了先发动与她同龄的外嫁女,于是组织起了海南最早的外嫁女回娘家。
原来,外嫁女早早出嫁,对家乡有情怀,愿意付出。
在2015年“三八妇女节”外嫁女分享会上,大家讨论“我们能为家乡做些什么”,初步是以“读书”话题方向展开讨论。
直到2017年,读书这件事开始实质性落地。在那一年的外嫁女分享会上,高田村的外嫁女花姐因嫁到了美国,没有参加活动。花姐为大家录了一个视频,她唱了一首《久久不见久久见》,全场都为之动容。高田村姐妹们在触动中,决定成立“帮扶基金”,用来帮助村里孩子读书和上学。
“2019年,真正成立了高田基金会。”黄丽珍说。
用于帮扶的“高田基金会”成立后,每年虽只有一两万元,钱不多,却帮助到了很多人。
在基金会的支持下,黄丽珍发起了“高田读书会”,组织村里首届读书分享会。
首次活动当日,黄丽珍看到了感人的一幕:“村里的老人们大手牵小手,牵着孙子孙女们来了。”
因为是第一次组织读书活动,大家没有经验,虽然两三个小时的分享枯燥无味,但好在孩子们也不闹腾,小卖部的老板见状还给大家拿了一些水和吃的。
黄丽珍至今仍感慨不已:老一代的人虽没有读过很多书,但许多事情却想得更明白。
从此以后,黄丽珍一发不可收拾,时常利用放假或者周末的时间从海口回到村里,组织读书会,在一段时间坚持下来后,逐渐吸引了村里许多孩子的参加,就连调皮捣蛋的孩子也被吸引了过来。
天南海北的热心人加入
2019年,高田基金会决定在高田读书会基础上创立“应生书苑”。
宁波少年竺子杰在读书会上分享航空科普知识。高龙书屋供图
万宁美家建材瓷砖店负责人黄圣谊,为应生书苑免费提供了一间房屋作为阅读室。在这个偏僻的乡村,孩子们有了一个可以遮风避雨且温暖的学习场所。
随着返乡青年黄圣义等人的加入,基金会的队伍也在持续壮大。
黄丽珍和黄圣义都曾受惠于村里的助学资助。
“最初的时候,赠书只有几十本。”黄圣义回忆,书苑成立后,收来了生锈的、废弃的书架,修补了一下投入使用,基金会还号召村民募捐了一点钱,做了简单的购置。
2023年,在万宁市委宣传部、南桥镇委镇政府支持下,高龙村原有的图书室高龙书屋与应生书苑进行了合并,解决了大部分藏书的问题,镇政府还引领村集体参与到了读书会和书屋的建设中来。
借助高龙村委会的拨款,书苑旁边盖起了卫生间,黄丽珍笑着说:“大家可算省去了参加活动过程中还要跑回家上厕所的问题。”
如今的高龙书屋应生书苑已有3000余本藏书,书苑内的一面墙上,还留下了一幅高田村返乡知识青年黄圣平所作的“故乡在画 情在心”大面积壁画。
黄圣义指了指书苑的图书和设施:“电脑、风扇、书籍、字画、墙绘、盆栽花卉……它们的背后离不开每一位爱心人士。”
这间开在223国道沿线的书苑,有时还会吸引游客的帮助。
一位河南籍87岁的“候鸟”老人路经此地,了解应生书苑的由来后深受触动,他看到捐赠的椅子损坏了,便拿来自己的工具为其重新焊接好。
两名刚毕业的四川大学生旅行途中在应生书苑短暂停留,原本只是想借个地方充电的她们索性拿起书为孩子们作阅读分享。
黄丽珍还有一位并不熟悉的通讯录好友,在刷到她的朋友圈后,鼓励自己的女儿为书苑捐书。
“孩子的妈妈正要让我上门拿书时,她的女儿还责备妈妈怎能让阿姨过来取,应该要寄过去。”这让黄丽珍既感动于孩子的爱心,也折服于孩子父母的教育。
最让黄丽珍感激的还是村里老一辈妇女们对书苑的支持。“她们会过来帮忙打扫卫生,会编织活动用的竹筐,她们觉得有意义,能够影响下一代人。”
从最初的外嫁女凑钱发展教育,再到如今打造书苑,时常组织活动,村里邻里间变得和睦,也浸润着人心。
村里大部分的人慢慢明白,书苑做这个事情既不为出名,也不为图利。
树下读书的孩子们长大了
黄丽珍至今还记得,8年前第一次读书分享会有24名孩子参与,如今他们也都长大成人,各自拥有各自的精彩。
在三亚一中上学的黄文上已读高二,从腼腆不敢说话,再到作读书会主持人脱稿演讲,他变得勇敢自信,学习成绩也十分优异。
另一名叫黄明添的男孩在通过读书会分享活动的锻炼后,已经可以流畅地分享《水浒传》的故事,并且在校很爱学习,这对于基础条件差的农村孩子而言,已是很大的进步。
最具代表性的两个孩子是黄明婷和林冠宇,两人在2024年的高考中分别考取了武汉大学和厦门大学,高龙村退休村干部黄振龙激动地说:“村里已经很久没培养出这样的人才了。”
最近几次活动,书苑会安排黄明婷作为学子代表发言,黄丽珍说“我们想通过她告诉所有人,这就是读书的孩子所拥有的不一样的人生。”
2023年4月,高龙书屋应生书苑获评“全国最美农家书屋”称号,浙江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。一名宁波高三的学子竺子杰看到此条消息后,告诉海南籍的母亲他决定要去海南作分享。
竺子杰热爱航空科技,为了向村里的孩子解释清楚飞机飞行的原理,竺子杰在机场“蹲”了一天一夜,观察起飞降落的民航客机,还制作了航模带过来。
竺子杰作分享的那日,村里50多名孩子加上家长等人,小小的书苑挤进来100多人,其中还有从兴隆的小学、北师大万宁实验学校来的同学们,黄丽珍都不知道他们从哪里得知的消息。
分享会结束后,孩子们开心地和黄丽珍分享活动的精彩瞬间。黄丽珍知道是书苑这个“桥梁”发挥出了真正的作用。